缅茄雕刻怎么样?哪里有关于缅茄雕刻的最新图片和介绍?今天挑挑礼的达人“水哥”给大家重点介绍的就是广东省茂名市知名特产缅茄雕刻。如果你看完后对缅茄雕刻感兴趣,下次去茂名玩,不妨带些当地特产缅茄雕刻给家人朋友、亲戚长辈们,作为礼物送人也不错。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缅茄雕刻的基本介绍
高州缅茄雕刻是微雕艺术,是高州缅茄雕刻艺人几百年来探索积累的一种独特而精湛的工艺,是广东省独有的的雕刻工艺品。高州民间艺人利用高州城西岸村一棵490多年树龄、被誉为“中土无双”的缅茄树的种子进行雕刻,制成印章或精美的工艺品,其雕刻的山水楼阁,图案精美,工艺精湛;飞禽走兽,细致入微、形象逼真;故事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缅茄树产自缅甸,是世界上稀有的苏木科阿芙豆属。高州缅茄,国内为高州所独有,被誉为中国的“一枝独秀”,世界上也罕见。生于高州西岸关屋村的缅茄树龄已有400多年。每年清明前后开花,次年春节前后荚果成熟。荚长约25厘米,荚内有果实3至6粒不等,状似茄子,故称缅茄。果实如拇指大小,3/5为深褐色;2/5为黄蜡色,俗称“蜡头”,角质,有光泽、纹理细密,质地坚韧,可供雕刻。
茄雕雕刻方法有7种:即龙、狮、凤、龙凤、龙狮、双龙、双狮,每个品种都要经过7段工程加工程序:即粗工、通道工、龙珠工、修整工、龙须工、龙麟工、抛光工,这样才算完成了一件珍贵的缅茄工艺品。传统的方法雕刻,缅茄子要经过技术处理泡制一定的时间,才进行雕刻,一般用锡纸纹布包上蜡蒂浸水二天,然后取出晾干,用茶盅盖住三天,这样质地富有粘性,形如人参,透明光洁亮度,雕刻起来才能游刃有余。高州茄雕各时期的产品和品种的制用、技术、选料、布局、工序、刀法、技巧,对于每个品种都要经过多种工序的制作,不但一气呵成,还要全神贯注。
高州缅茄雕刻已有300余年历史。系以当地所产缅茄树果实的核仁雕刻而成,该树体质圆润,顶部突出较长,色鹅黄,坚实可供雕刻,称之“蜡头”。讲究一刀功夫,一气呵成。所雕龙凤、狮虎以及人物、名胜、风景等,无不玲珑剔透,形象生动,历来为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
茄雕工艺品受广大群众喜爱,或挂于身上辟邪,或收藏,或装饰,或赠予亲友。缅茄雕刻艺术内容源于民间,取材自生活;其微雕刀法是对美好的创造,也是对艺术的追求。经过历代传承、改革和发展,缅茄微型雕刻工艺已形成独有的风格,在岭南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产品特点
香味近于白玉兰;结果约十个月后长成拳头至巴掌的椭圆扁豆形荚果,果皮坚硬,成熟时黑褐色,长达18厘米,剥去肥厚的荚壳,便露出拇指般大小的种籽即缅茄,每荚中含有种籽1—8枚,种子长约3~4厘米。缅茄上部为颜色金黄的蜡质蒂头,下半部为种核,形状与颜色均和荔枝核相似。它的种子红紫黑色,扁椭圆形,坚硬且有光泽;种子的基部有角质的假种皮,色如黄蜡,坚实如硬木。
茄雕作为一门微雕艺术,融汇了美术、雕刻、文学等艺术元素,是一种精美而珍稀的艺术品,是高州缅茄雕刻艺人几百年来探索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而精湛的工艺。
历史民俗
光绪年间重修的《茂名县志》载:“缅茄来自缅甸……三百年来中土无双”。高州的缅茄树有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明神宗曾经将两颗缅茄种子赐给太傅李邦直,李告老回乡住高州西岸村,“珍藏卧室。一日不见,疑为侍女所窃,杖逼至死。嗣后(种子)在其子床下萌发,冤情始白”。清《高州县志》载有《竹枝词》记述其事云:“缅茄树大已成寻,婢女含冤悲古今;硕果至今人不食,日久方见女儿心”。又云:“鉴江西岸浪如花,茂名城西日已斜,遥指晚烟初起处,缅茄荫里是侬家”。这株缅茄树如今胸围5米,枝繁叶茂,覆盖5亩多地。除老树外,还繁衍了3株,有两株种植30多年未见结果。
1885年高州县城南华路彭学元始创缅茄雕刻工艺,所雕作品有雀、猴、鹿、蜂、观音、佛像、《龙凤戏珠》和《双狮舞球》等,寓有“爵、侯、禄、丰”幸福吉祥之意;也雕刻图章印鉴。民间取其吉利,用作婚嫁馈赠,逐渐流传。民国时,又有彭霭云、彭尧佳、彭金和、陈振武、陈世文、黎平等继承其艺,缅茄雕刻趋向精微,一茄之上竟然能刻《水漫金山》、《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一颗缅茄雕可售白银两元,最高可售15元。抗日战争时期销路受阻,艺人把产品拿到广州湾(今湛江港)向外国海员或商人兜售,缅茄雕刻作品从此传到海外。
获奖荣誉
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州缅茄雕刻纳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声明: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作者:水哥,版权归其所有。挑挑礼・特产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aotiaoli.com/techan/1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