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禅茶怎么样?哪里有关于黄梅禅茶的最新图片和介绍?今天挑挑礼的达人“九头鸟”给大家重点介绍的就是湖北省黄冈市知名特产黄梅禅茶。如果你看完后对黄梅禅茶感兴趣,下次去黄冈玩,不妨带些当地特产黄梅禅茶给家人朋友、亲戚长辈们,作为礼物送人也不错。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黄梅禅茶的基本介绍
黄梅禅茶,产于四祖寺、五祖寺北面雾海云瀑的紫云山中。黄梅是初唐以来中国和东亚佛教徒朝礼参学的“小天竺”,是古印度千岁宝掌和尚卓锡开建的老祖寺所在地。这里群峰兀立,松竹苍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其茶园全部分布在海拔800至1200余米的云雾深处,是历代贡茶和禅茶的重要产地。中唐茶圣陆羽于公元747年实地察访了黄梅禅茶产地,对当地的茶事茶俗进行考察,并载入了他的名着《茶经·八之出》中:“蕲州茶生黄梅山谷。”。黄梅茶质优胜,汁浓香醇,是历代禅师坐禅、待客必备之饮品,因此茶源于古代老祖、四祖、五祖寺中禅人所采煮的山茶,故而名曰“黄梅禅茶”。
产品特点
此茶具有条索紧细匀秀、锋苗白毫显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醇浓持久、滋味鲜爽、汤色明亮、叶底柔软、多汁耐泡等特征,饮之回味无穷。产品畅销中外各地,是深受客户喜爱和盛赞的绿茶品牌。相信随着老祖寺的古迹重辉,黄梅禅茶将更加具有长足发展的无限远景。
历史民俗
黄梅县地当吴头楚尾,踏长江顶大别山,地势向北渐次递升。丘陵山地占据县境北半部,县界多为千米以上的高峰如屏障北立。由于地跨北纬30度间,这里无峰不绿,有水皆清,逢山有茶,是古蕲州历代名茶贡茶的重要产地,也孕育了黄梅戏的母体一一黄梅采茶戏。中唐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间,茶圣陆羽曾数次经黄州往返于蕲黄山区察访茶事茶俗,传授茶技茶艺,探究昔日宝掌和尚事茶的遗韵。他曾经一人于冬春之交,牵着背负茶具与书籍的毛驴,足缠草绳,履冰踏雪,攀越群岭住宿老祖寺中,品尝用当地岩缝山泉煮制的各类山茶,在《茶经·八之出》中写上"蕲州茶产黄梅山谷"。
紫云山区居县界群山至高之巅,主峰莲花峰海拔1240米以上,此处山峰骈联,左右环拱,坡缓土沃,植被丰富,终年雾海云瀑。野生山茶土名"老祖钻林茶",遍发于岩缝石罅间,信手可拈。当地居民常于春夏自采自制。上品为清明谷雨之际采摘,旗枪初展,细如山雀之舌,品质甚高,俗称细茶,为待客珍品;中次者为春末夏初所摘,叶形稍大,然其味醇长,用来换物或自饮。老祖寺僧人也将其作为供佛、参禅、迎宾、普众之饮品。消康熙丙辰《老祖寺志·艺文卷》载有数篇饮茶的诗文,如《访杂华续如静主》: 紫云山顶豆丸屋,中有高人抱云宿。 野老扶筇为访之,手缝破衲闲日曝。 见客余言是礼慵,坐来浑无主宾俗。 堂前小炉欲煮茗,客执蒲葵主洗铛。 火风焰焰海眼沸,鹊舌细点味馥芬。 一盏一盏复一盏,两人对酌山花眼。 花开黄白烂如绯,上有绿竹相映掩…… 写的是老僧烧炉煮茗招待诗人来访,两人免却俗礼,执扇、洗铛,一起忙碌。其中"海眼沸"、"鹊舌"、"细点",写出了水开后放入细如雀舌的山茶。"细点"说明僧人用的是点茶法泡出了气味馥芬的茶汤。然后再从铛中舀出分注小盏中,两人一盏复一盏的品味,眼望窗外山花烂漫,怡然自得。
在牛山和尚的四十八首《漫吟》中,有:"新茶饷绝经行处"、"这户留斋那户茶"、"篾笼又带北源茶"等诗句,或写老祖寺僧人经行时以茶助参,或写山民以茶热情招待山僧,说明紫云山茶是僧俗皆宜十分普遍的饮品。遥想一千七百余年前,宝掌和尚于莲花峰下诛茅结庵,朴实的山民常以细茶礼供,而老胡僧事茶乃至亲手种植,虽是未见于记载的传说,却也是情理中事。 宝掌和尚第四次住紫云山,已是唐室初定之时,正当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偕弘忍于破额山农禅并重定居弘法。从紫云山到破额山,山道不过三十余里。曾于"梁城(南京)遇导师(达摩),参禅了心地"的宝掌禅师虽已年逾千岁,为礼本宗第四代祖造访破额山,礼请四祖作老祖寺的住持,而紫云细茶乃至茶种也是必携的家常之物。到后来,破额山的"观音玉叶"、弘忍大师道场冯茂山的"漳血茶"、普庵与彦宾二师住锡的南北山的"雪山茶"等名称一时的寺僧用茶,都不无与紫云山茶有着缕缕的亲缘关系。
而在县境平原丘陵地区,早在东晋由慧远、支遁、朗公、菩提流支等古尊宿分别开建的年代更早的古刹,也当由僧人赴紫云山诸产茶寺院求供或自采制之。可以说唐宋期间,以紫云山老祖寺茶为代表,由四祖寺、五祖寺构成的网络,促成了黄梅禅茶与禅茶文化的发展。 当"东山法门"这一清新激扬的中国禅宗旋风在蕲州东部的黄梅山林中生成发展的半个世纪里,佛家"大事问黄梅",月逾千计。饮茶助禅和黄梅禅茶也随着"东山法门"的玄义一道传播于神州大地,乃到远渡东瀛,为后代禅人将茶事融入禅规,进而成为传心的手段,最终形成禅茶一味的理念,开启了端倪。 《黄梅五祖寺志》载有"茶具四德"之说:"坐禅时,饮茶可通夜不眠;满腹时,茶能帮助消化;茶为不发(抑制情欲)之药;茶是戒杀法宝。"所指的都是僧人饮茶"事"上的说法。
由于道信、弘忍二位祖师法语存世极少,不可妄说当时有无将饮茶从物质实用升华至心灵开发的"理"的层次,升华为传心悟道的手段。从僧史记载中,直到五祖示寂百余年后,赵州从谂禅师用三字"吃茶去"的平常话语,将司空见惯的茶事提升为唤起疑情破迷开悟的机锋,完成了禅门饮茶从"事"向"理"的升华,将"吃茶去"这一平常事融入佛法真谛中。到了宋代,饮茶之风完全进入了禅家的日用起居,禅师们行住坐卧做到事事不离禅心。禅不离茶,茶不离禅,禅即是茶,茶即是禅,茶风与禅风合二为一,达到茶禅不二乃到物禅不二,一切都是禅心的显露。至南末初,五祖法演禅师的高足"三佛"之一的佛果克勤禅师,体悟真谛,应机提出"禅茶一味"之说。在禅茶文化发展的漫长心路中,黄梅禅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多方面的历史原因,黄梅禅茶这一段光辉足迹已不为世人所知。黄梅人自己也完全忘却,更不可能想到还要重展这一业绩,并以此为契机,再造黄梅新的辉煌。但是,却被一位不是黄梅人的高僧注意到了。 2003年金秋,净慧大和尚升座黄梅四祖寺方丈。他倘佯于"东山法门"滥觞之地的山林中,拾级于五祖寺东山古道上,守拜于紫云山老祖寺的废墟前,品尝着山茶的清香,构想着建设大四祖、重振小天竺的蓝图,并默默地投入运作中。黄梅禅茶的复兴就是其内容之一。他多次亲赴詹如松茶店点评紫云山茶,邀请詹如松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上介绍黄梅禅茶;支持成立"黄梅禅茶文化研究会"和在黄梅开设品位高尚、体现"正清和雅"四气的"黄梅禅茶馆"。 一则曾见诸报刊的"南茶北移"的报导,再次引起了黄梅人的思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净慧大和尚以他的睿智、远见和魄力,在农业科学家的支持下,把江西云居山茶移植到太行山区河北灵寿县培育成林,创造了云居山茶生长的纬度向北推进10度的历史记录,这是中国种茶史上的一件大事。黄梅茶人从这一成功的行动中受到了鼓舞,黄梅地理环境远比太行山优越,茶园、茶种颇多,有禅又有茶,二佳兼得,更是禅茶相融的源头。黄梅人恢复振兴禅茶,重在改良和发展上下功夫,比起河北的"南茶北移"条件要好的多。
如今,净慧大和尚倡缘重建的紫云山老祖寺正在紧张施工,宏规初具。随着千年古刹的重辉,在老和尚的关照和大众努力下,已经获得国家级食品博览会金奖的新一代黄梅禅茶一一紫云松针系列,将会带动系列名茶与品牌的崛起。 请到黄梅"吃茶去"。
声明: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作者:九头鸟,版权归其所有。挑挑礼・特产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aotiaoli.com/techan/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