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马怎么样?哪里有关于张北马的最新图片和介绍?今天挑挑礼的达人“亮总亮嫂”给大家重点介绍的就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知名特产张北马。如果你对张北马也感兴趣,下面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张北马的基本介绍
张北马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的特产。张北马体型健美,结构匀称紧凑,体幅宽广适宜。毛色以栗、骝、黑为主。眼大有神,耳直立,颈较厚,蹄质坚实,性情温顺而有悍威,挽乘皆宜,力速兼优。两马拉车能挽重2吨,且耐力持久,步伐轻快,其经常挽力较蒙古马提高一倍。张北马是一种杂交改良马,其食性广泛,适合粗放饲养。抗病、抗寒能力强,性能稳定。其体幅宽度适宜,髻甲明显,性情温顺而有悍威,挽重能力强,故为中国良种马之一,驰名长城内外。
张北马的产地环境
张北县地处坝上,拥有得天独厚的畜牧条件。这里不仅地势开阔平坦,而且草美水丰,自古被誉为“无闭刍牧之场”。清时,除内蒙古察哈尔八旗在此驻牧外,隶属于中央的太仆寺左右冀四牧群、礼部牧场,及上驷院御马场也间设此地。不少有功的亲王、宗室大臣也在此借地放牧。据《口北三厅志》载,今独石口北,红城子南,以及张北县北境,乾隆时就是以怡亲王为首的一伙王公大臣的租牧地。清诗人高士奇在诗中曾对坝上的刍牧业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云山绝好塞垣图,浓黛轻烟晓暮殊。野外八屯分畜牧,马牛千里富青刍”。
张北马的名称由来
自1951年以来,张北县的农牧民为了改进当地蒙古马的体型、体力,提高生产性能,用高(纯)血公马对当地蒙古马进行杂交改良,到1958年全县母马改良配种率达到62%,受胎率达80%,成年高蒙杂交一代母马平均体高139.3厘米,体长139.6厘米,胸围195.9厘米,管围17.5厘米,比当地蒙古马增高11厘米,体长增加8.5厘米,胸围增大8.5厘米,管围减少0.1厘米。最大挽力410公斤,比蒙古马重30公斤,经常挽力比蒙古马提高了一倍。当时,河北省农业厅代表国家农林部将这种杂交改良马命名为张北马。
张北马的品种描述
张北马(Zhangbei)因产于河北省张家口以北地区而得名,是我国培育的挽乘兼用型品种。体重377~430千克,体高1.34~1.56米,体长1.44~1.64米,胸围1.57~1.72米,管围17~21厘米。张北马产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张北、康保、尚义、沽源四县,中心产区为张北县。张北马体质较干燥结实,体型粗重,结构匀称紧凑,骨骼坚实。头大小适中,额宽广,颊稍厚,耳小直立。颈较薄,颈长适中,颈肩结合良好。背腰平直而宽,尻较短斜,胸廓深广,腹围适中。四肢坚实、长短适中,关节明显,系短而立,蹄形稍平广,蹄质不够坚实。全身肌肉丰满,肌腱发育良好。毛色以栗毛、骝毛为主,黑毛次之,头部常有白章。
张北马的繁育历史
产区自古以来就是马匹的重要集散地,有悠久的养马历史。张北原产蒙古马,为了改进当地蒙古马的体型、体力不足,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自1951年开始引入苏高血马种公马与当地蒙古马母马进行杂交,为我国最早推行马匹改良的地区之一。至1958年全县母马改良配种率达到62%,杂交后代被省农林厅命名为“张北马”。1958年命名后,发现其有体型偏轻、骨量较小的缺点,遂引人苏维埃重挽马和俄罗斯重挽马进行加重,获得成功。1964年修订了“张北马”育种方案,正式开始用苏维埃重挽马、俄罗斯重挽马等重型公马对高蒙一代、二代母马进行改造杂交,得到了兼用而偏挽用的理想型。1972年按照张家口地区下达的“张北马定型育种方案”进行自群繁育(横交固定),从中选择符合育种要求、遗传性能稳定的后代定名为“张北马”。横交后代外血含量一般不超过75%,保持了良好的适应性。产区曾有察北牧场及各县的育马机构进行有计划的育种,但张北马品种的形成主要是依靠群众性的选育。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产区四县已有杂种马2万匹以上,大多已达到育种指标的要求,有部分被推广至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天津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产区四县是河北省主要产粮区,马匹曾经主要用于农业耕作和短途运输,也有作交通骑乘的习惯。当地人民养马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体大力强、并能良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马种,这是张北马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经济政策调整,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产区养马、用马大量减少。
声明: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作者:亮总亮嫂,版权归其所有。挑挑礼・特产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iaotiaoli.com/techan/7390.html